作者:萧红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I246.57/4
馆藏地:文学图书阅览室(图书馆314)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发表小说《弃儿》、《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呼兰河传》是萧红身患重病、赴港疗养时,写成的一册追忆童年和家乡的半自传散文集。是年一九四零,翌年斯人便驾鹤西去,享年三十一岁。彼时未被日军攻占的香港,本就是声色犬马之地、灯红酒绿之所,奈何身心俱疲,不见倒好,见了反倒糟心。“热闹是他们的,与我无关”的清冷之感恐怕是沁入骨髓的。其实不啻当下,这也是萧红这一生的注脚。
萧红一生飘零、孤苦伶仃,依她自己的话来说,是“遭尽了白眼冷遇”。泛舟逃婚、战乱流离、两萧破裂、怀孕逃亡,短短三十一载,浓缩了太多戏剧化的要素。魏微曾这么评价过她,萧红是一个活在希望之中的人,“人家对她一点点好,她就记着了,早已泯灭的对生活的希望又起来了”。浪漫主义式的逃婚流亡,是希望二字在“作祟”;情路坎坷却次次义无反顾,也是;出走他乡,漂泊一生,依然是。就像萧红在书中所描述的盂兰会河灯一样,她的人生脉络就是踩着河流中的莲花灯,跃步着前行,一盏、两盏,她就这么跳着,灯灭尽了,人生也走到了头。
所以说,《呼兰河传》是一部绝望之书,是萧红藉着回忆之酒,浇淋胸中积郁的块垒;更是一颗曾经桀骜的心,在负伤累累之后,以一种非物理距离的方式,归省了故里。她选择躲回她的童年,画地为牢,寂寞成诗。
《呼兰河传》里的小城生活充满了声响和色彩,但又是刻板单调的。纵然时有繁花似锦、浓墨重彩之笔,亦掩不住其背后寂寞萧索的冷调。后花园那么美,家里的院子却是那么荒凉。火烧云翻着花样地变着形状,河水上跳跃着天空的月亮。夏天的时候,蒿草长没了头顶,风一吹,呼啦地响,雨一打,蒿草顶就冒起了烟;冬天的时候,雪扫墙角,风吹窗棂,天寒地冻,湖面子裂了一道道的大口子。呼兰河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穿着棉袄来,脱了单衣去。年复一年的刻板生活,要说有什么点缀和花样,那无非是老胡家又跳大神了,小团圆媳妇死了,冯歪嘴子讨了媳妇了,尽是嚼碎嘴子的事儿。但当他们齐齐地浮现于萧红柔软的笔触之上,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散佚于字里行间的镜像分身。她不曾标榜自己的遗世独立,她那广廓辽远的悲悯,正是来自于她痛切的感同身受。她和他们是同一类人,是一群“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甚至于根本不知道”的人,“就像太阳照在了瞎子的头上,瞎了也看不见太阳,但瞎子却感到实在温暖了。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得到寒冷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
via.豆瓣读书
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