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尔根•奥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1952年生,曾在伦敦德国史研究所和弗莱堡大学工作,现为康斯坦茨大学近现代史教授。他出版过大量有关18世纪以来的欧亚历史著作。其作品包括《中国与世界:十八世纪至当代》(获得德国史学家协会奖)《中国革命: 1925年5月30日, 上海》《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等。于尔根•奥斯特哈默因其在历史学研究中的卓越成就分别于2010年和2016年获得莱布尼茨奖、汤因比奖。目前,他正在从事2 0世纪的去殖民化史研究,并和入江昭(Akira Iriye)合作主编6卷本《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德国历史学家于尔根•奥斯特哈默撰写的《世界的演变》,是一部关于19世纪的历史大著。它不是通史,而是有关“历史的历史学”。叙事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人们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更是为了在这些历史面貌之中抽离出历史观念,作者所关心的不是我们通常所见的对历史事实的评论,而是要创建一种体系:在记忆与自我观察,在时间和空间的范畴里,通过全景式的扫描和更细致的主题研究,对组成历史进程的各种因素进行显像分析,从而使得人们领悟到社会历史表层下盘桓极深的趋势性的脉络。
于尔根解释了自己所采用的文本分析的材料来源:视与听、记忆藏所、叙述、报道、统计学、新闻、摄影术……凡此种种,其核心都是“记忆与自我观察”。有关“历史记忆”的历史,并非多余的唠叨,体现出于尔根的历史哲学观,他所说的“记忆”包涵了一种宽泛的文化传统,我们很多人对于历史都有一个坏记性,而且往往没有意识到正在经历遗忘或者修正。那么,本书对此就悄悄发生了一场渐近的记忆修复工作,随着全景的展现和观察对象的逐一推进,过去的经验部分将重新浮现,并消融进入我们对当下世界的理解。
以19世纪的“全景”观之,尽管我们以后见之明得知这是一个剧烈变动的世纪,它将通往1914年8月那个历史上最不可否认的转折点,但19世纪的人们并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点。发挥作用的力量并非来自任何一方,而是有着更广泛的动因。这些力量环环相扣,共同形成了历史的合力。
在19世纪的世界演变历程,在“人类之网”的形成之间,我们中国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虽然于尔根一开始就声明他秉持“欧洲中心论”,但我们看到,其中也不乏散点式的论述,比如美洲、中东、南亚等地区,都在某个阶段成为笔墨所向。而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古老历史和宽阔疆域的大帝国,必然会在本书中不时闪现身影。在18世纪最后三四十年,面对迅速膨胀的人口,中国农业仍然有能力实现自给自足;但中国农业在19世纪之初就没有了好运气,伴随自然灾害和恶劣的气候环境,中国的经济、政治都发生了剧烈的动荡。与此同时,欧洲兴起,列强入侵,汹涌的全球化趋势让中国被迫打开了国门。这是旧时代的终结,也是新时代的开启。中国与世界连为一体。在今天,我们中国和其他国家一起经历着政治困境、人口压力、贫富分化、金融危机、生态问题、灾异气候……在越来越紧密的人类联系之中,谁也不可能置身事外。对于历史研究来讲,从来没有过去时,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