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英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新闻记者、社会评论家,被称为西方世界的良心、欧洲的鲁迅、“一代人的冷峻良知”和“天才的梦魇者”。
他出生于印度,后随母亲回英国定居,并考取伊顿公学。1921年加入英国在缅甸的殖民警察部队,这次经历使他认识到了殖民主义罪恶的一面。1936年参加西班牙内战,因重伤返回英国。1939年,二战爆发后积极投身于反纳粹的活动。两次战争经历使得乔治·奥威尔对战争与和平、极权与民主、社会关怀与人类理想等概念进行了深刻反思。他一生短暂,颠沛流离,但始终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记录着他所生活的时代,其代表作《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是世界文坛著名的政治讽喻小说。
《通往威根码头之路》是奥威尔在英国出版的第五本书,是本非虚构著作,起因为作者受“左派读书会”所托,去英格兰北部调查工人阶级生活状况。 一九三六年一月三十一日,奥威尔乘火车前往考文垂,开始走访英格兰北部矿区。这次走访是受出版人维克托•格兰茨(Victor Gollancz)委托。格兰茨于一九三三年一月九日出版了奥威尔的第一部小说《巴黎伦敦落魄记》,却对第二部小说《缅甸岁月》疑虑重重,拒绝出版(《缅甸岁月》于一九三四年十月由美国哈珀兄弟出版公司出版)。他的出版公司成立于一九二八年,一直小心避免惹上官司。到达考文垂次日,奥威尔步行十二英里,抵达伯明翰郊外,乘公交车抵市中心,又乘车去斯陶布里奇(Stourbridge)。在严寒中,他每天步行十几英里,兼乘公车,依次经过沃尔弗汉普顿(Wolverhampton)、潘克岭(Penkridge)、汉利(Hanley)、伯斯勒姆(Burslem)等制陶镇,于二月四日到达曼彻斯特,并停留一周,见到了伐木工人联合会的负责人弗兰克•米德(Frank Meade)。米德夫妇没想到,奥威尔可以在那种寄宿舍过夜。十一日,他抵达威根(Wigan),借住在一户失业矿工家里,食宿每周25先令。户主在《码头》第三章出现,即是患眼球震颤,每周领29先令补偿金,公司欲减少至14先令的那名矿工。他的儿子乔,十五岁,已在井下工作一年,上夜班,白天睡觉,房客(也叫“乔”)晚上睡他的床。房客乔出现在第一章。十五日,奥威尔换了住处。工会为他找到一家兼营食宿的牛肚店,这家环境骇人的牛肚店以及店主一家构成了第一章的主体。
奥威尔走访了两个月。四月,他在赫特福德郡沃灵顿村的一座村舍住下,种菜种庄稼,养鸡养羊,并且开始写《码头》。六月,和艾琳•奥肖内西(Eileen O’Shaughnessy)举行婚礼。婚后住在沃灵顿村。写作接近尾声,西班牙内战爆发,奥威尔决定奔赴西班牙。他一边准备出境手续,一边修改文稿。十二月十五日,《码头》交稿。
全书分两部分,一是奥威尔对英格兰北部几个工业地区的考察记录,也穿插了许多奥威尔个人的思考。奥威尔住简陋的宿舍,下煤矿,与煤矿工人声气相投。书中第二部分首先有奥威尔对自身思想经历的总结,第二是自己对英国政治、阶级形势的认识,显现了奥威尔对资本主义、法西斯主义的批判和他自己的社会主义者倾向,但是他又对当时的社会主义运动提出了很多批评意见。研究奥威尔,不可能绕过这本书,本书第一部分有不少篇幅既可以看做优秀的随笔,同时又是全面而客观的社会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