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麦尔 MICHAEL MEYER,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首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培训英语教师。1997年他搬到北京居住了十年,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他的文章多次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等诸多媒体上发表。迈克尔•麦尔曾获得多个写作奖项,其中包括古根海姆奖(Guggenheim)、纽约市公共图书馆奖 (New York Public Library)、怀廷(Whiting)和洛克菲勒•白拉及尔奖(Rockefeller Bellagio)。他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目前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和香港大学教授纪实文学写作。他的主要作品有:《再会,老北京》《东北游记》。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Michael,他似乎有种奇异的“平凡力量”。这个“一米八六,属鼠”的美国人,无论来到什么异国他乡,可能一开始挺扎眼,过不久就能完全融入到当地环境中,从“卖儿”变成“小梅”。北京的小街小巷里,他就是住在大杂院的“胡同串子”;到了东北农村,他又成了下农田睡火炕的边关大汉。三舅三姨这些亲戚,毫不见外地催他赶紧生孩子,跟他抱怨大公司的政策,那段时期Michael一开口说中文,是不是也会带上点“大碴子味儿”呢?(直到现在,他还很爱说“哎呀我的妈呀”。)
也许就是因为这种平凡的力量,他笔下的东北与东北人,才这么亲切感人。丝毫没有某些西方国家的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在春分夏至霜降大雪等各个节气中流转的荒地村,既充满了农人的粗粝,也有着山水不言的美。稻田中的蛙声虫鸣,青黄更替,是朴素平实的描写,却比很多不切实际的抒情来得更加浪漫。形形色色的东北人,会叮嘱他们“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丈母娘,咂吧着嘴喝白酒的三舅,爱看体育台的三姨夫,为路边种的花而自豪的三姨,声称自己和外星人发生过关系的工人……Michael与他们真心地交流,忠实记录他们的言谈举止,有点像文字版的《乡村爱情》,读来总让人有种他们就在你身边,扯着大嗓门,说着东北话的感觉。阅读的过程中,让人想起《长河》、《边城》、《湘行散记》,想起沈从文先生。他忠实的记录了湘西的风土人情,恰如Michael在荒地村,也是满怀着深情,既是积极的参与者,又是细致的旁观者。两者都是非常温厚敏感的记录者,两者都为某一个地方,留下了宝贵的地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