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s),按ALA(美国图书馆学会)的描述:是一种受过专门训练和拥有丰富学科知识的馆员,主要负责图书馆某一学科专业文献的选择和评价,有时也负责学科信息服务和书目文献的组织[1]。我国图书馆界认为:学科馆员是具有学科知识背景、能够组织学科信息资源、提供学科信息服务的图书馆馆员[2]。因此,学科馆员不仅要非常熟悉馆藏文献,有非常熟练的利用信息检索工具和电子资源的技巧,还要有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专业背景是学科馆员学术性的要求,也是学科馆员指导读者的必备条件。 学科馆员是大学图书馆服务对象及特点的必然产物,大学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是学者、大学生,信息需求具有专业性强、交叉性强等特点。学科馆员是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有助于专业文献信息的深层开发和利用,促进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学科馆员是网络信息环境下学术研究的必然结果,学者和学生们所在的信息环境不是信息贫乏,而是信息富有,但他需要解决的问题常常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用户的信息需求本质上是知识需求,但知识常常遗失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学者希望图书馆员成为向导、教师、团队成员、伙伴,以便形成合力。 学科馆员制度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服务理念,通过建立学科馆员制度,能主动了解用户的个性需求特征,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实现从文献服务向信息服务、知识服务的转变。 1 学科馆员制度的沿革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和加拿大部分研究级大学图书馆开始建立馆员与学科教师、研究人员之间的联络制度,主动了解学科需求信息,改善馆藏资源建设质量,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推出了一些新的服务:跟踪服务(Track Service)、网络馆员免费导读服务(Network Librarian and Free Guide)等[3],这便是学科馆员的雏形。 学科馆员产生初期,特别是在馆际互借服务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学科馆员的主要职责是了解用户需求,指导馆藏建设,以提高图书馆自身的服务能力。上世纪80年代末,一方面为了图书馆能及时了解教师的需求,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图书馆的资源、服务,学科馆员职责除学科需求联络与馆藏建设外,增加了教育用户了解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的职能。上个世纪90年代,书刊涨价与图书经费的不断削减,使图书馆资源选择与馆藏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与此同时,全面质量管理、全员目标管理、项目管理等思想相继被引进图书馆,引发了图书馆内部的一系列变革。在这种情况下,学科馆员的职责也增加了新的内容(公共关系),即学科馆员制度除了要建立图书馆与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沟通机制外,还肩负着改善图书馆的形象的重任。 这一期间学科馆员主要有两种组织方式:一种是学科馆员分散在原来工作岗位上,兼职完成学科馆员的工作;另一种是通过成立独立的学科馆员领导小组(一般附属于参考咨询部),学科馆员被集中组织、全职工作。具体的组织形式是:①图书馆制定学科馆员组织机制、岗位职责等相关制度,并予以公布;②选择具有一定学科背景和工作能力的馆员(多为高级职称)组建学科馆员队伍,公布学科馆员名单及联络方式;③在各个学科单位(系、学院、研究机构)聘任对口服务的图情教授;④实现学科馆员与图情教授之间的交流与联络;⑤主动的信息提供服务与用户指导[4]。 这一期间学科馆员主要的服务模式是:图书馆内的参考咨询、图书馆外的面对面交流。服务内容主要是印刷型资源,包括全文、文摘或线索信息。服务方式包括:编辑出版学科指导信息并直接分发给对口学科用户,利用广播、报纸、宣传橱窗等工具宣传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群体用户学科信息素养培训与教学,个别用户信息使用现场指导。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改变了传统图书馆信息采集、组织、保存以及服务的方式,改变了用户的信息需求及信息利用习惯,进而也改变了学科馆员的核心职责,即从学科需求联络转变为深层次的学科信息指导服务。学科馆员增加了多种新的角色职责。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科信息作者与发布者。一方面学科馆员作为二次文献的作者与发布者,负责本学科领域文献资源的分析、评价、导航、推荐工作,编写文摘、书目、书评、导航目录、数据库评价报告等,并利用网络进行发布。另一方面,学科馆员作为一次文献的作者与发布者,研究学科进展、发展态势,并建立专题网站发布自己的研究成果,这种形式随着blog交流方式的兴起而迅速发展起来。 (2)信息资源管理者。首先,学科馆员是馆藏印本资源、电子资源和分布式网络资源的管理者,负责这些信息的采集、组织、保存、访问权限管理、信息迁移服务与永久性保存服务等工作。其次,学科馆员是研究机构知识资产的管理者,参与机构数据库的建设与维护,负责研究机构知识资产信息的标准化组织、永久性保存以及学术成果网络发布(e-print)、交流、开放存取等工作。 (3)知识管理员。他包括两方面的职责:一是知识组织服务,即利用数据挖掘等技术对相关信息进行主题聚类、分析、评价、过滤,从而发现用户最需要的信息内容。二是竞争情报研究,即根据研究机构的发展需要,由学科馆员综合学科信息、竞争组织信息、机构知识信息等,利用文献计量学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与评述,发现学科发展趋势、竞争对手动向以及本机构的优势、劣势等,为科研决策提供情报支持。 21世纪以来,Web2.0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世界。与此同时,学科馆员的职责也在发生改变。国际图联前任执行主席Alex Byme提出,学科馆员与科研用户、领域专家之间的关系开始从协作、合作,走向伙伴式关系,即从相对独立、面向特定业务的协作与合作关系,转变为彼此互相渗透、互相依赖、更加亲密的战略伙伴关系[4]。即21世纪学科馆员将增加很多新的职责。如虚拟交流的组织者。作为虚拟交流空间的创建、组织与协调者,学科馆员提供空间服务,负责虚拟交流活动的组织以及对交流中产生信息的管理,负责合作式信息挖掘与推荐,负责在线咨询以及专家咨询代理等职责。学科馆员真正融人到科研活动中,有机会获取科研成果形成过程中的相关信息以及科研成果公开发布后的演变信息,以便构建复合数字对象,实现对信息的深层次揭示与管理。 这一阶段学科馆员的组织模式有以下两种:①图书馆组建一个学科馆员管理委员会或顾问组,负责学科馆员工作的发展研究与业务指导,如:制定学科馆员工作规范,研究、开发新的服务模式,推荐学科馆员人选,组织学科馆员培训,指导学科馆员制定个人年度计划,实施学科馆员岗位考核与评价等。委员会下设协调办公室,总体协调各个学科馆员团队的工作。学科馆员团队,是根据业务内容将学科馆员的工作划分为多种岗位(如资源及元数据管理、研究和教育功能、技术管理等),再根据学科服务需要,利用分工合作机制动态组建的。学科馆员团队的协作机制不仅包括学科馆员之间的协同工作,也包括学科馆员与学科专家、学科馆员与技术专家之间的合作,从而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服务体系。②知识化组织模式(简称K模式),它以用户为中心,面向用户组建一个个灵活的学科单元,将资源采集、加工、重组、开发、利用等工作融于每个学科单元之中,整合传统图书馆职能部门,使信息服务由粗放型管理转向学科化、集约化管理,以方便学科馆员提供更深入、更精细的服务。欧美很多大学都按学科建立分院,每个分院组建学科图书馆,支持特色资源建设及学科个性化需求。在国内,北京大学于2001年提出学科分馆建设思路,其基本原则是资源共享、服务共建、文献分藏、读者分流,总馆主要面向本科生、研究生用户,学科分馆主要面向教师用户,分馆主要职责是用户需求联络、参与文献建设到服务全过程、个性化服务等[5]。 进入网络时代后,建立在网络平台之上的新型服务模式有以下几种: (1)基于电子邮件模式。电子邮件服务的最大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匿名性,附带服务内容脚本,便于提供专业化的、深层服务。其缺点是实时性不够,难于进行接洽,容易造成交流不充分,引起对需求理解与服务内容认识上的歧义。 (2)基于网络交互模式。基于网络的学科馆员模式具有以下特点:网络为学科馆员提供了有效的虚拟交流渠道,使他们能及时获取用户需求;网络为学科馆员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服务,如基于BBS、Blog、Wiki的信息交互服务以及基于网络的学术资源导航与资源利用指导服务等;网络缩短了学科馆员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支持学科馆员与用户之间的协作,有利于建立他们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利用网络环境下的内容管理与永久性保存机制,可以保证学科馆员服务的良性积累与持续发展,生成学科知识库、服务案例库等,提供横向参考与纵向分析服务。 (3)代理模式。在代理模式下,学科馆员不能再简单地从内容提供商那里批发大量信息然后“零售”给用户,而应该吸收信息经纪人的做法,将深层的情报研究及复杂的知识发现与知识组织作为工作重点,以解决用户问题作为最终目标。 (4)伙伴模式。在伙伴模式下,学科馆员作为信息专家成为科研团队的一员,共同面对研究任务,负责相关信息的采集、组织、分析与利用,负责科研人员的信息素质教育、信息能力培养、科研信息环境建设以及科研决策支持等。要建立与科研用户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图书馆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需要面向科研过程改组工作流程,根据用户需求开发个性化产品;要优化学科馆员队伍,提高服务能力,改变科研人员对图书馆员的偏见,获取更多的信任;建立健全信息专家参与的科研组织、管理制度,保证学科馆员切实、深入地参与到科研活动过程中。 (5)团队模式。随着信息环境的复杂化发展以及用户对专业化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单个馆员独立式工作已很难满足用户系统的深层次的需求,有必要组建由多种类型人员组成的工作团队,分别负责学科联络、知识组织、情报研究、个性化服务等任务,在协同工作的基础上,提供系统化、深层次的学科服务,这便是团队式工作模式。 2 中外大学学科馆员制度发展现状 2.1 我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发展现状 清华大学图书馆于1998年率先实行学科馆员制度[6],随后北京大学图书馆、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等也相继开展了该项工作,越来越多的大学图书馆也在积极筹备建立该项制度。据网上的不完全统计(据不完全统计通过Google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学科馆员,大学”进行检索),国内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的大学共有132所。通过浏览部分图书馆的网页,大致可以发现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几个特点: 各高校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类似。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以下8个方面: (1)深入了解对口院系的教学科研情况和发展动态,熟悉该学科的文献资源分布。 (2)参与对口学科的资源建设,提供参考意见;推动对口院系与图书馆合作订购资源。 (3)开办相关图书馆讲座,解答深度课题咨询,逐步提高对口院系师生的信息素养。 (4)深入院系,征求读者意见及信息需求;与图书馆顾问密切合作。 (5)编写、更新相关学科的读者参考资料,包括学科服务网页、资源使用指南等。 (6)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推广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以提高文献资源利用效率,使读者更加关心图书馆建设。 (7)试用、评价、搜集相关学科的文献资源。 (8)为对口院系的重大课题提供文献层面的特别帮助;与对口院系学术带头人建立联系[6]。 许多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采取了与图情教授相结合的方式,如清华大学图书馆从学科和文献资源的角度在各院系聘请图情教授。图情教授的工作职责如下: (1)资源建设。把握相关学科的文献资源建设及馆藏调整方向,提出参考意见,积极推动图书馆与院系合作购买文献信息资源;推荐优秀文献资源,对重要试用资源提出评价意见,或推荐其它专家进行评价; (2)建议与反馈。为图书馆的发展献计献策;及时反馈教师对图书馆的意见与建议; (3)指导学科服务。提供需要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大课题情况和重点研究方向;与学科馆员密切联系,为开展学科服务提供指导意见;为学科馆员进入院系服务提供便利; (4)查新专家顾问。理工科图书馆教师顾问同时担任科技查新服务的学科专家顾问[7]。 学科馆员的任职条件不尽相同,有的是由信息咨询部的人员兼任(如复旦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燕山大学),有的是由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以上的资深馆员担任(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的是由具有对口专业学历背景的馆员担任(如武汉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有的是由参考馆员担任(如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也有的是由图书馆内长期从事各学科信息咨询工作的馆员担任(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但可以肯定,这些学科馆员都是图书馆中素质较高的馆员,是图书馆的技术和业务骨干。 2.2 美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发展现状 美国大学的学科馆员制度主要有专业馆员、支持职员、学生助理三部分构成,学科馆员一般由专业馆员担任[8]。大学图书馆一般都设有学科馆员,学科馆员与学校师生之间已经建立了不可分割的学术纽带关系。美国大学的学科馆员的设置以二级学科为服务对象,对学校里几乎所有的学科都有覆盖,所服务的学科数多达数十甚至百余个,学科馆员的人数也较多,通常有数十人。图书馆对学科馆员有着很好的支持、培训和管理制度,有专门的学科馆员管理机构,图书馆的各部门对学科馆员的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强调学科馆员的终身学习,通过旁听院系核心课程、参加专业数据库的使用培训等继续教育的方式,提升学科馆员的专业背景知识和综合能力。以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为例,其目前的学科服务职责包括: (1)融入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康图在其“2011-2015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图书馆要在科研过程的每个阶段对师生提供支持与服务,强调学科馆员参与到科研活动的全周期。例如:科研筹备阶段促进跨学科合作研究提供基金申请咨询与支持;科研进行阶段提供深度学科咨询和各种科研工具的应用;科研成果产出阶段提供学术出版传播和数字化服务;科研结束阶段提供数据监管存档服务等。 (2)嵌入课程教学环节。康图大多数学科馆员参与教学培训,包括开设内容丰富的讲座;从事与课程相关的合作教学;针对学科或课程制作网络指南;提供信息素养教育咨询等。康图十分重视发挥教学支撑作用,针对不同学科与各类学生需求,将信息素养教育整合到大学教学环节之中,突出“嵌入”特色。 (3)学科馆藏建设服务的深化拓展。除机构库建设外,学科馆员还参与“康图数字馆藏注册”计划,注册的数字馆藏是一个按系统方式组织起来的,由元数据支撑的电子馆藏集,可按多种方式检索。注册数字馆藏清单通常由负责相应学科物理资源采选的学科馆员维护。这项计划的目的是提高数字馆藏的资源发现能力,促进数据收割、联邦检索和信息维护。 (4)以合作理念发展学科服务。多年来,康图与世界范围内的许多机构和大学建立了多元化合作伙伴关系,对于扩大外部影响、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展创新项目、节省开支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而深远的作用。在图书馆内部,学科服务也离不开各部门的通力合作[9-10]。 3 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趋势 用户信息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学科馆员制度也必须因应而变,保持对用户需求变化的高度敏感,动态适应用户的变化。面对这样一种变化,学科馆员的服务能力需要根本性提升。其中很重要的手段就是学科馆员服务及其模式的不断创新。通过对国外特别是美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新进展的总结。我们认为学科馆员制度将有以下发展趋势。 3.1 主动参与 图书馆以主动参与的姿态面对新的学术信息需求。学科馆员扮演的角色多样,其核心精神也是主动参与、主动走入读者的空间,通过各种方式与读者交流接触,例如:与教授见面;参加院系会议;就馆藏决策及学术出版与师生交流协商,提供研究咨询与课程支持等;另一方面,学科馆员涉猎图书馆多种业务工作,参加各种委员会或工作组。 3.2 深入过程 越来越多地将学科服务有机融入到教学和研究的过程之中,为科研活动每个阶段提供支持,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课程教学。这种融入过程的服务密切了学科馆员与教师的联络,直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因而更受欢迎,同时也有助于确立图书馆不可替代的学术支撑地位。 3.3 强调合作 从跨机构合作到数据监管、本科生信息素质计划这样的校内合作,再到馆内各部门以及学科馆员之间的合作,学科馆员涉及的新工作职责内容几乎全部需要通过合作完成。 4 普通高校学科馆员制度的初步设计 4.1 设立学科联络员是普通高校图书馆提升学科服务的出发点 在网络技术和信息资源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资源的快速增长、信息的无序分布以及信息质量的参差不齐等都给信息用户带来了许多不便;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也面临着提高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率,深化信息服务层次的课题。基于此,学科馆员已不再是重点院校的独有,而应是所有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都必须开展的工作。但由于重点院校和一般普通院校在教学水平、科研层次上存在差异,并且两类学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人员在知识技能素质上也不可能相提并论,所以普通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也必将有其自身的特点。 分析认为,普通高校图书馆宜实行学科馆员制度的初级形态“学科联络员”制度,服务的切入点也应该在省部级重点学科进行试点,逐步向支撑学科、培育学科推进,这既符合普通高校教学科研的实际,也符合现有服务人员知识技能现状。通过这样一种循序渐进式的模式,必将探索出适合普通高校图书馆的“学科联络员”制度。 4.2 学科联络员的培养 学科联络员的选拔和培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在选拔方面,可以广泛化,既可出自于图书馆内各业务部门,也可以从院系直接引进高层次的学科专业人才,还要注意吸收具有交叉学科知识背景的人员进入图书馆工作。在培训方面,通过“请进来”对图书馆在岗人员的培训,使具有图情背景的人员具备某一专业的基本知识,使专业人员具备图书情报的信息技能,从而承担起学科联络员的任务。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送出去”的办法,使学科联络员开阔视野,在新的机制的不断创新服务,进而为探索有效的服务机制积累足够的经验。 4.3 学科联络员的职责及工作模式 由于学科联络员是学科馆员的初级形态,故其工作职责宜设置为: (1)深入了解对口院系的教学科研情况和发展动态,熟悉该学科的文献资源分布。 (2)参与对口学科的资源建设,提供参考意见;推动对口院系与图书馆合作订购资源。 (3)开办相关图书馆讲座,解答深度课题咨询,逐步提高对口院系师生的信息素养。 (4)深入院系,征求读者意见及信息需求;为对口院系的重大课题提供文献层面的特别帮助;与对口院系学术带头人建立联系。 (5)编写、更新相关学科的读者参考资料,包括学科服务网页、资源使用指南等。 (6)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推广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以提高文献资源利用效率,使读者更加关心图书馆建设。 (7)搜集相关学科的文献资源,对试用资源和搜集资源进行评估。 从长远看,学科联络员可以采取以图书馆为主体的“学科联络员+图情教授”工作模式。但在开展的初期,建议限于图书馆学科服务人员,待积累一定经验后再向长远模式过渡。 既然学科联络员是普通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探索,为了切实取得实效,建议从服务省部级重点学科入手,逐步向支撑学科、培育学科推进。选择省部级重点学科作为试点对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省部级重点学科是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创造高质量科研成果的重要基地,他们拥有较多的科研经费和较完善的专业馆藏,把图书馆学科服务融入到重点学科更容易得到学校的支持和扶助。第二,重点学科带头人以及科研人员大都有自己繁重的科研教学工作,他们在专业上是专家,但在信息检索和利用方面的技能却略逊于图情人员,图情人员利用图书馆馆藏和文献检索技能为他们服务,有助于他们在专业信息上站在学科研究的最前沿。 5 结束语 与国外高校的图书馆相比,我国高校图书馆在“硬件”(计算机设备、网络条件、电子资源)上的差距并不大,落后的是“软件”(图书馆服务水平)。而普通高校又是高等教育中的主体力量,作为普通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也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在回顾学科馆员发展的基础上,针对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而提出的“学科联络员模式”,一方面可以促进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有助于科研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 参考文献: [1]Reference and User Services Association[C].Guidelines for liaison work in managing collections and services.Reference & User Services Quarterly,2001,41(2):107-109 [2]李春旺.国内学科馆员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2004(2):26-28 [3]杨丽馨.试论高校图书馆如何建立“学科馆员”制度[J].情报科学,2003(3):258-259,265 [4]李春旺,李广建.学科馆员制度范式演变及其挑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3):51-54 [5]初景利,张冬荣.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2):6-10,68 [6]姜爱蓉.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J].图书馆杂志,1999(6):30-31 [7]清华大学图书馆员制度[EB/OL].http://lib.tsinghua.edu.cn/service/sub_librarian.html,[2013-09-20] [8]王晓力.国外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J].图书情报工作,2008(2):20 -23 [9]范爱红.学科服务发展趋势与学科馆员新角色:康奈尔范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3):15-20 [10]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的学科指南资料[EB/OL]. http://www. library. cornel.ledu /services /guides.Html,[2013 -9 -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