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图书馆是公民终身学习和接受教育的学校,它有两大社会任务:倡导全民阅读和推进社会信息化。如何化解阅读危机,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推进全民阅读,一直是图书馆界关注的问题,更是图书馆的责任所在,对图书馆自身的发展有非常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图书馆在倡导阅读,开展阅读指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增设了一个专业委员会—— “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专门用来推动全国性的全民阅读活动[1]。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配备有先进设备,专项购书经费,丰富的馆藏资源,优化的人才队伍,实现了图书馆管理的现代化、自动化和网络化。这些优势均为地方公共图书馆及其他信息机构所不及。然而,高校图书馆虽然拥有这些优势,但是它们的职能发挥却不尽如人意,绝大多数仍然沿袭传统的做法,只为本单位教学和科研服务,不向社会开放,不向本单位以外的人借阅。作为传播知识、传递信息、培育
人才的高校图书馆,如何紧抓机遇,发挥优势,扩大职能,在为本校的教学和科研做好服务的同时,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高校图书管理从业人员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1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服务是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换的基本诉求
1.1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服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正以强大的生命力与巨大的信息提供能力以及检索能力而风靡全球,大量的公司、企业、团体、网络站点,甚至个人都在利用网络开展信息服务。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计算机网络中心,近千家高校图书馆在教育科研网上提供了自己的独立网站。因此,作为信息资源最密集、信息吞吐量与流动频率最高,且最早与网络联姻的高校图书馆,更应利用自身的优势,在做好为本校师生信息服务的前提下,为地方经济、科研和决策提供最新信息。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也是高校图书馆“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发展方向的需要。
1.2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服务是社会的期盼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大学将成为面向全民的文化场所和学习场所。大学图书馆自然将成为多功能教育和社会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和知识的源泉。而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都处于封闭、被动的状态中,这与学习型社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一体化模式相背离[2]。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适应信息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拓展其社会教育职能,使图书馆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其次,地方政府部门的一些课题也需要信息的支持,地方政府对信息需求越来越迫切。再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全确立,高校及科研部门为拓展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地方高校与生产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的加强,势必影响到地方高校图书馆与社会各渠道的联系与合作。还有,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各地方中小学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然而,各中小学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普遍比较薄弱,现有馆藏资源和服务手段很难满足教师的教学、教改需要。地方高校图书馆有责任为本区域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教学研究提供有针对性的最新、最有价值的文献信息服务[3]。
1.3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服务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文化建设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当中,提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4]。高校只有立足于所在区域,积极主动地服务地方,通过自身发挥的作用和所作的贡献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争取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学校的了解、重视、支持和合作,促进办学条件的改善,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高校图书馆也必须树立为地方服务的思想,在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同时,应积极主动地面向社会,在限定范围内为地方用户服务,使高校资源真正做到服务社会。
1.4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服务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由于高校图书馆具有附属性和依附性的特点,使得图书馆的管理思想、运行机制传统而封闭,馆员长期面对的服务对象单一,加上图书馆工作节奏平缓,容易造成对工作厌倦心理,产生惰性,丧失工作活力,不利于馆员业务能力的提高[5]。向社会提供文献信息服务,让馆员多接触社会,多接触各行业、各层次的读者群,有利于馆员开阔眼界,有利于图书馆工作增添生机和活力,促进馆员的成长。利用在社会服务中获得的反馈信息,找出自身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加速自身改造,提高管理水平。
2 高校图书馆现状
2.1 高校概况
就陕西省来说,大部分高校都是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由省和地方政府共管共建。大多数高校有着较悠久的高等教育办学历史。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各高校(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在数十年的整合过程中形成各有特色的学科门类和基本办学格局。多数高校都新建校区,建有标准田径运动场、游泳池等一流设施。通过引进和培养,建成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且教职工配备优良。其中图书馆都是以标志性建筑呈现。新馆使用面积大、环境好,馆藏各类文献资料多,数字信息资源丰富。
2.2 高校图书馆概况
各高校图书馆馆舍总面积大,主要包括:阅览自修座位、电子阅览室、以及报告厅等。根据学校学科、专业设置情况,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图书馆馆藏丰富、门类齐全。主要收藏有中、英文等文种的专业文献,基本覆盖了全校各学科、专业,尤其以本校有特色学科等文献收藏最为丰富,已形成学科门类兼容、多学科并重、多载体的馆藏体系,具有较完整的中外文文献资源的馆藏特色。近年来,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设置逐年增多,馆藏文献的数量和种类也迅速增加,其中:纸质图书,电子图书,中外文现刊都有收录。各高校图书馆顺应信息发展形式大量购置中、外文数据库等。高校图书馆建有完善的计算机管理局域网,全面实现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计算机管理。
3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服务的可行性可以从政策层面、学校层面、图书馆层面加以分析。
3.1 从政策层面看:国家的政策支持为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服务提供了保证
国家教育部2002年2月21日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四章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面向社会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可根据材料和劳动的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效益收取适当费用。”这就是说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的利用者范围,已不再局限于校内师生员工,而应扩展到其他大专院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甚至扩展到全社会范围的普通市民[6]。教育部的这一规定无疑为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保证。
3.2 从学校层面看:社会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为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服务开通了道路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增创学校发展的新优势,各高校将“地方性”放在其办学任务和职能的首要位置,社会服务的职能明朗化了[6]。近几年高校围绕办学定位,对接地方产业,大力调整专业设置;发挥地方高校优势,积极开展政校、企校合作,与政府及各县市、企事业单位展开洽谈合作;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开展科学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地方经济、文化、生态研究初具特色,学校服务地方的功能逐渐凸显。
3.3 从图书馆层面看:向社会开放所具有的现实基础已完善
各高校在全面升格过程中,为了达到本科院校的办学要求,无论在办学软件,还是在办学硬件上都作了极大改善。作为学校架构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自然不例外,新建了馆舍,增添了先进设备,增加了购书经费,丰富了馆藏资源,优化了人才队伍,实现了图书馆管理的现代化、自动化和网络化。
4 影响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服务的因素分析
影响图书馆与地方图书馆合作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社会、学校和图书馆自身三方面的因素。
4.1 社会方面的问题
社会潜在读者对高校图书馆缺乏了解和信任。长期以来,由于高校图书馆只为本校教学和科研服务,只为本校教职工和学生服务,基本不公开为社会服务,因此与社会读者相脱节,二者之间缺乏沟通。鉴于这种情况,许多社会用户对图书馆的服务状态、服务内容、服务项目、服务方式等缺乏了解,对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能力持怀疑态度,尽管图书馆在某些方面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提供一些信息服务[6]。另外,大型企业一般都建有自己的信息机构和信息人员,它们对地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需求相对较少。
4.2 学校方面的问题
高校图书馆与地方图书馆合作肯定会给图书馆的管理带来一些实际问题。如,图书馆的人员配置是根据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图书馆的藏书量来确定的,面向社会开放必然会出现人员紧缺,工作量增加。依附于高校的图书馆,其经费来源以及人员编制都由学校决定。学校现行的管理机制也不适应图书馆与地方图书馆合作的要求。学校虽然认识到社会服务的重要性,但在社会服务方面的政策不完善:一是缺少激励政策:二是分配政策不配套:三是政策导向模糊。有口号没行动,措施不力,社会服务停留在一般号召上。
4.3 图书馆方面的问题
阻碍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图书馆方面存在的问题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图书馆工作人员思想观念相对滞后,导读工作难以胜任、与社会用户缺乏沟通、知识产权解释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5 关于高校向社会开放服务的几点思考
5.1 在合作开放策略方面
很多学者对开放的策略作了研究,但都大同小异,具有代表性的有:白晶在“对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思考”中指出,1、高校图书馆具有严密的管理体制,对学校的依赖性由来已久。要对社会开放,首先必须得到校领导的认同和支持,并使其担任其中的主要职务,这样才能保证对社会开放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2、当前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体制大部分仍“以藏为主,重藏轻用”,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图书馆领导要更新观念,把服务方式转变到“以用为主”的轨道上来,改变过去图书馆那种以大量的人力、财力致力于维持庞大的“基本书库”的现状。3、高校图书馆的开放不是无条件的,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有偿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前提条件,它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因此高校图书馆除增加社会所需的藏书外,还应加强参考咨询这一窗口的建设,沟通图书馆与政界、商界、文化界和周围社区居民的关系,吸收社会各界为其投资,开展电话预约服务,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进行网上交流,利用各种方便条件吸引读者,充分开发和利用好现有文献信息资源,重视读者对文献信息需求的调查研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做到有的放矢。4、加强馆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读者至上”的道德观念,提高馆员素质。5、做好图书资料的宣传工作,提高图书的利用率;6、选择重点开放对象[7]。
5.2 应该注意的问题
对于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研究不多,主要有:陈荣淼在“关于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思考”中指出: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并不是简单的事,应是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过程。游春山认为,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1、“主业”和“副业”的关系。即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服务于社会是以满足本校的教学、科研任务为前提的,不应本末倒置。2、社会化与主体实力的关系。向社会开放不仅是高校主体走向社会、向社会靠拢的过程,也是社会与高校图书馆连接、向图书馆靠拢的过程。高校图书馆需要凭借自身高水平的能力、素质和丰富的馆藏,将读者吸引到自己身边来,这才算真正实现了向社会开放。3、特色化问题。即要根据学校所处系统的不同,形成行业藏书特色;根据学校结构特点形成图书馆的专业藏书特色;根据社会读者的需求的不同形成定点、定向、定题的服务特色。不过这种特色服务不应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而要注重社会效益[8]。
6 总结
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的优势,在做好为校内读者提供服务的基础上,向社会开放服务,及时向各领域准确提供所需要的情报信息,为社会大众提供多种层次的信息服务,
使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既可以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效率,又对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深层次开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既可以满足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又能对地方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精神文明的建设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这一系列的信息服务使高校图书馆的情报职能有了充实的内容,拓宽了图书情报人员的视野,使图书馆的地位及作用得以增强。通过面向社会服务,加强了图书馆与社会各界的横向联系,使地方高校图书馆与当地社会溶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但能弥补地方公共图书馆资源的不足,而且能使高校图书馆产生新的活力,有助于提高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水平,为自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找到生存和发展的契机。
参考文献:
[1]洪文梅.公共图书馆在全民阅读活动中的作用与对策探讨.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7:85-89
[2]曾小敏.”全民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图书馆论坛.2006,10:104-108
[3]朱学武,霍晶.公共图书馆应构建全民阅读的平台.图书馆学刊.2008,5:90-91
[4]李长春.在国家图书馆建馆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9:4-8
[5]杨蓉.让知识管理走进图书馆——兼谈深圳南山图书馆的管理探索.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5:67-70
[6]牟兰.把握时代脉搏,满足读者阅读需求.图书馆.2007,5:76-78
[7]龚芙蓉,林伟.国内外图书馆化解阅读危机现象的案例比较及分析.图书馆论坛,2008,4:23-24
[8]孟化.和谐社会构建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