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高等教育因为其在教育层次、教学方式、授业群体等方面[1]的特殊性和在国家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中的特殊地位,历来受到普遍重视。近现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人们不断把现代管理科学的先进理念与教育科学结合起来,使我国的高校教学管理逐步迈入正轨。其中,量化考核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采纳。本文拟就高校教学中的量化考核与人本化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1 量化管理的优点与弊端
1.1 量化管理的优点
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如何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是学校的
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量化管理为进一步科学管理提供了基本依据;同时,量化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定性分析的不足,使分析更加客观、科学,是学校领导制定规划、指导工作的重要依据;量化管理是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最后,量化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实现有序化和法制化的重要前提[2,3]。
正是基于以上的优点,量化管理被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纳。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上很多知名大学甚至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作为学校量化管理的基本规范[4]。
1.2 量化管理的弊端
量化管理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很好解决最终会影响到量化管理的效果。
(1)教师工作量定额管理的弊端。定额工作量的设立忽视了公平竞争的前提,并非每个教师都拥有公平的劳动机会。由于专业课与基础课教师的界限没有被打破,因此会出现“专业课教师吃不饱,基础课教师吃不了”的现象。同时随着压缩专业课,强化基础课的改革,这种现象会进一步加剧。同时教学工作的量化难以做到完全合理。对于教学这样的脑力劳动,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将教学工作量化[5]。
(2)教师教学水平量化管理的弊端。目前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基本上是由领导、同行和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教学工作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分。由于领导和同行不能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很难作出系统客观的评价;而学生对老师的评价经常会由于少数学生的不正确态度和不健康心理影响评价的客观公正性。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学校推行教考分离,并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依据的评价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教师按照大纲规定教学,但同时背离了世界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使评价更趋于片面,导致教育质量下降,不利于现代人才培养;同时教考分离是应试教育在高校的变种,会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制约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也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5]。
基于以上的问题,有学者提出,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中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将人本化教学管理理念贯彻到高校教学管理中来[5]。
2 高校人本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纵观管理科学的历史,古典管理科学注重用科学的方法和严密的规章制度来实施管理过程,但是却压抑了人的积极性。直到行为科学出现之后,基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本化原理被推出。该原理通过全面分析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从而寻求激励人、提高组织成员士气的方法与途径,该理论始终对人的能动性与自觉性高度重视。这些形成了人本化管理的核心内容。提倡人本化原理,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并不意味着在管理工作中排除必要的规章制度,而是强调要充分考虑人的潜能的开发,诱导人的行为,以此提高工作效率。
高等教育在教学层次上,出现了很多与普通教育不同的特点,专业化倾向加强。因此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与普通教育存在差异。同时,在教学方式上,更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生主体的因素。另外,大学生的个性和生理特征也对管理的人本化提出了要求。大学生不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已经接近准成人,其自我意识、公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能力增强,如何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激情与创造力也迫使我们采取人本化管理[6]。同时高校教师作为高素质的脑力劳动者,也需要在对其管理过程中采取更为人本化的方式,去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总之,高校教学的人本化管理就是要真正使教师和学生成为服务的对象,而不是被管理的对象。
因此,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真正转变管理的理念。高校的人本理念包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教学管理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教学管理的目的是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6]。因此,管理的理念应该是以服务为主。将服务工作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口头。目前在很多高校,教学管理部门仍然行政化,“官本位”思想严重,企业式、家长式作风严重,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认识到高校教学管理的核心。为了把人本化教学管理的理念落到实处,高校的管理者不仅要从思想上转变,更要在行动上体现对于教师和学生的人文关怀。在实践中要做到:知人善任,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激发教师的参与意识和民主管理意识;激发教师的直接工作动机;关心教师疾苦,完善教师工作的外部条件[6] ,例如住房、薪金、办公条件等,让教师无后顾之忧。从这一理念出发,管理机构应该在发展规划、资源保障、矛盾协调和信息服务等方面下功夫,在服务水平上下功夫,真正树立服务型的教学管理理念。
(2)构建人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人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不是约束,而应该是良好的引导,引导教师和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也应当围绕引导教师和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展开。具体的讲,就是要赋予教师更大的权利和自由,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例如,教师拥有选择教材、支配一定的行政经费、选择教学科研助手、参与研讨会议、参与学校管理等权利;对学生来说,要使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空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和教师[7],赋予学生公民权利,例如自由恋爱权、结婚和生育的权利、言论自由的权利等,总之,宪法所赋予公民的权利都是学生所应该享有的权利,学校的任何管理制度都不应该与之冲突,而应该服务于如何更加完善地保护学生行使这些权利,而不是限制这些权利。
(3)协调好量化考核与人性化管理的关系。量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作为现代管理科学不同派别各有其利弊。在实践中,我们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而是要注意协调好量化考核与人性化管理的关系。量化考核的致命弱点是其完备性。它始终无法全部涵盖考核点,同时也无法反映教学过程。我们可以参考其他高校的量化考核指标,但是却无法满足考核的全面性的要求。考虑到高校教学的特点,我们一方面要引进量化考核,使管理科学化,同时也要注意贯彻人本化的理念,用人性化的措施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大学文化。总的来讲,就是要以人本化的教学管理手段为本,以量化考核为辅助手段,用人本化的管理来鼓舞师生,用量化的方法来引导师生,共同营造和谐积极的教学和学习氛围。
3 结论
本文探讨了高校教学管理中量化管理与人本化管理的一些基本问题,对量化管理与人本化管理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当前形势下,强化量化考核固然有其积极意义,但是不能一味强调量化管理的优点,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它的弊端。结合高校教学的特点,学者们提出应该把量化管理与人本化管理相结合的观点。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正确处理量化管理与人本化管理的辩证关系,真正转变高校教学管理的理念,把量化考核作为一种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为师生营造一种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 ] 刘家访.高校教学管理的人本化原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l.26(4.):82-88.
[2] 聂惠芬,万国平.论高校教学管理中的量化考核[J].科技广场,2007,(2):160-166.
[3] 张玉辉.谈教学的量化管理[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4,(4):54-55.
[4] 徐伟,谭树人.突出本科教学量化过程管理的改革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4):90-91.
[5] 叶大鹏.高校教师教学工作量化管理的利与弊[J].教育与现代化,2000,(4):50-52.
[6] 王跃,刘丽华.高校教学管理人本化问题探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79-80.
[7] 王桂林.大学教学管理的人本化理念及其实现[J].职业时空,2009.(8):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