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长信箱 总支信箱
  • 本馆首页
  • 入馆指南
    • 本馆简介
    • 机构设置
    • 部门职责
    • 开馆时间
    • 借阅细则
    • 读者必读
  • 读者服务
    • 中图法简表(第五版)
    • 学科分类代码
    • 核心期刊目录
    • EI收录的我校论文
    • SCI收录的我校论文
    • 《学科学术通讯》
    • 查收查引
    • 常见问题FAQ
  • 信息素养
    • 《信息检索》课程
    • 用户培训专题讲座
    • 人工智能微课堂
  • 培训专栏
    • 学术讲座
    • 精彩回顾
  • 总支工作
    • 党建工作
    • 党纪学习教育
    • 党史学习教育
    • 专题教育
    • 规章制度
    • 廉洁自律
    • 资料下载
  • 推广活动
    • 真人图书馆
    • 红色文化活动
    • 一二•九书画展
    • 青春毕业季
    • 新生入馆教育
    • 世界读书日
我的图书馆 English
  • 本馆首页
  • 入馆指南
    • 本馆简介
    • 机构设置
    • 部门职责
    • 开馆时间
    • 借阅细则
    • 读者必读
  • 读者服务
    • 中图法简表(第五版)
    • 学科分类代码
    • 核心期刊目录
    • EI收录的我校论文
    • SCI收录的我校论文
    • 《学科学术通讯》
    • 查收查引
    • 常见问题FAQ
  • 信息素养
    • 《信息检索》课程
    • 用户培训专题讲座
    • 人工智能微课堂
  • 培训专栏
    • 学术讲座
    • 精彩回顾
  • 总支工作
    • 党建工作
    • 党纪学习教育
    • 党史学习教育
    • 专题教育
    • 规章制度
    • 廉洁自律
    • 资料下载
  • 推广活动
    • 真人图书馆
    • 红色文化活动
    • 一二•九书画展
    • 青春毕业季
    • 新生入馆教育
    • 世界读书日

业界动态

当前位置: 本馆首页 >> 图书馆新闻 >> 业界动态 >> 正文
现在的图书馆,也太懂我们了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0-27 编辑:zytgb 来源:新华日报 浏览次数:2

本报记者 周娴 实习生 任馨怡

在信息触手可及的时代,图书馆如何续写知识服务的新篇章?近日,“2025长三角地区公共图书馆年会”在常州图书馆开幕,来自沪苏浙皖的百余位馆长与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绘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蓝图:从24小时在线的AI馆员、一键即达的图书快递,到古籍文献的智能“复活”、跨省联动的云端共读,全面呈现了智慧图书馆服务的跨越式提升。而在迈向“一体共生”的道路上,如何突破馆际壁垒、实现深度融合,也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打造“永不打烊”的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曾被固定的开放时间所定义。如今,在长三角,智慧化建设正彻底打破这层时间壁垒——24小时自助服务,让知识服务走向真正的“永不打烊”。读者通过人脸识别或刷卡,即可在任何时段进入自助服务区,享受借还书与阅览服务。“网借服务”则延伸了服务的触角,如浦东图书馆的“浦浦到家”与南京图书馆的“陶风网借”,让读者即便在闭馆后也能线上下单,实现“深夜下单,次日送达”的便捷体验。

更大的突破在于“云端资源库的构建”。例如,上海图书馆整合了区域内海量数字资源。读者通过手机便能随时随地访问超过200万种电子图书、1.5万种电子期刊和50万余部有声书,真正实现了“指尖阅读,无远弗届”。浙江图书馆的“浙里文化圈”小程序,则整合了全省11个市的公共文化资源,提供从看书、观展、演出到艺培的七大惠民场景,成为浙江人手中那个“揣在兜里的文化管家”。

技术不仅延展了时间的边界,更在深刻重塑阅读体验。在这一进程中,人工智能扮演了关键角色:苏州图书馆的AI助手能够实时响应读者咨询;杭州数智科技图书馆推出虚拟数字人(16.930, -0.15, -0.88%),提供全天候的参考咨询服务;盐城市图书馆不仅推出具备精准问答能力的AI智能伙伴,更融合VR、AR、AI交互等前沿技术,为读者打造跨越时空、虚实交融的沉浸式阅读盛宴。在“奇幻图书觉醒计划”AR导览打卡活动中,书中人物化身虚拟“阅读小助手”,带领读者深入探索书籍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故事情节。

“技术的赋能正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服务模式。”盐城市图书馆副馆长张安红表示,“图书馆正在从一个固定时限的知识宝库,转型为全天候的知识服务中心。”这一从“被动响应”到“主动精准”的转变,旨在让阅读真正融入读者的生活节奏,最终实现“阅读自由”在时间维度上的彻底突破。

用科技“唤醒”地方文脉

在积极打破服务时间界限的同时,长三角地区的图书馆也纷纷向内深耕,借助科技力量唤醒沉睡的地方文脉,让历史从纸页中“活”起来。

在宁波,一座“数字甬库”正让千年文献触手可及。读者只需输入指令,系统便能在数秒内从《申报》中精准检索出1872年至1949年间所有与宁波开埠相关的报道。宁波图书馆副馆长华东杰介绍,《四明文库》完整收录了自1899年以来的31种地方老报纸与162种宁波籍学者著作,上线的数据库实现了古籍的数字化。“十年修一典,不仅是保存城市记忆,更是以现代学术体系重新构建地方文化的基因。”华东杰说。

在地方文脉的现代转化中,人工智能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阐释者”角色。浙江图书馆文献典藏中心主任陆祝政介绍,“过去读者面对海量古籍,常感重点难抓、脉络难理。如今通过AI对特色资源进行智能加工,阅读效率、趣味与理解深度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该馆推出的古籍智能导读、智慧脑图与难点释义功能,正是“让古籍与人工智能互取所长”的生动实践。

类似的探索也出现在上海图书馆。其打造的“古籍方志文献智慧服务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古籍的智能标引与知识图谱构建,让专业研究不再高不可攀。同时,该馆还推出了“中国家谱知识服务平台”,除提供馆藏家谱目录检索与全文浏览外,更将家规家训、先祖名人、迁徙路线、世系表等内容进行深度数据化,并融合可视化展示,为公众打开了一扇理解传统社会结构与家族文化的新窗口。

跨省共建“长三角云书房”

10月25日上午,安徽省六安市人民医院的张怡清走进金安区图书馆,扫码登录“长三角阅读马拉松大赛”线上赛场,与沪苏浙皖四地40支队伍同步围绕《在图像中阅读历史》展开跨省共读。“能和这么多爱书人一起读同一本书,是件特别酷的事。”她感慨。这场被誉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线下阅读赛事”,正是长三角图书馆协同共建走向深入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长三角图书馆界的协作层次持续深化,已陆续建立起阅读推广、信用服务、视障服务、智库服务、标准化工作、网借图书服务、城市图书馆联盟等七大联盟体系。

然而,协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联动之困”逐渐显现。目前联盟建设仍缺乏整体性规划,成员馆之间因省市县层级差异、管理体系独立,尚未建立专设机构、专职人员、专项经费与专业制度作为支撑,影响了协同效能的长效发挥。同时,联盟结构缺乏刚性考核机制,导致部分合作停留在协议层面,实践推进缓慢。以长三角公共图书馆网借图书服务联盟为例,馆际壁垒尚未真正打通,图书互借服务仍面临障碍,整体服务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南京图书馆馆长陈军认为,实现资源共享是图书馆联盟的核心目标之一,但目前共享瓶颈依然存在。“各成员馆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系统与技术标准不一,这些都深刻制约着资源共建共享向纵深推进。”

面对挑战,破局之路已悄然展开。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表示,应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图情服务一体化进程,持续深化“资源共建、服务共享、标准互通”的协同机制。安徽省图书馆则正通过推动馆员跨省沉浸式挂职,促进理念交融与模式创新,让智慧与经验在区域间自由流动,为长三角图书馆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版权所有:西安工业大学图书馆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学府中路2号 

邮编:7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