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老师,快考试了,静不下心来复习,怎么办?”
“@李四,这个涉及到专注力问题,也就是如何进入“心流”状态。”
心流状态是一种因为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情中,而达到忘我的一种状态。
今天,我们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为什么人们难以进入心流状态?以及如何进入心流状态?
回答第一个问题,我们要从我们的大脑出发。大脑是为了生存而构建的——不是为了日复一日处理知识的。它的默认设置里只会专注于某些有利于生存的事务。也就是说在面对威胁、食物和新奇事物时,大脑会大量释放多巴胺,从而使得那些有助于增加生存机会的习惯和行为得到强化。比如,我们的远古祖先生火时会关注附近爬行的毒蛇,这样使他们又能活过一天。与其他哺乳动物相比,我们人类具有一种特殊的能力:思考那些不是近在眼前的事情。因为这种能力,我们可以从过去和现在学习,通过做白日梦获得灵感,计划未来。
所以复习时候走神其实是正常现象,不需要内疚,而进入心流状态是需要我们去训练的。
在处理任务时,我们会运用到大脑内的“注意力空间”。注意力空间就相当于我们大脑的“随机存储器”。对于普通人而言,这个空间很小,一次性只能存储很少的信息,因此,我们必须好好管理它。注意力空间有两种工作模式,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专注模式是将注意力集中于一件事情,此时你的注意力是导向外部的;发散模式是不专注于任何具体的事情此时,你的注意力是导向内部的。前者使注意力集中,后者使注意力不集中。
专注模式可以提升我们的效能,发散模式可以提升我们的创造力。其中高度专注模式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心流模式。
大脑天生就不是用来处理知识的,我们普通人的注意力空间又小,这些就导致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很难下心来,进入心流状态。针对大脑的这些特征,我们可以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控制,从而进入心流状态。
事前:由于注意力空间小,当任务过多,任务太难就会造成注意力超载。我们第一步就要设定目标,确定任务,数量最多三个,太难得任务可以分解为若干小任务,任务要具体可执行,难度适中。
设置好目标任务后,第二步就是评估我们学习环境周围的分心物,为我们接下来的专注提供一个整洁的环境。将可控的分心物移走(外部环境的分心物收起来即可,内心的分心物可以记录在备忘录上),将更有效能的提示物纳入你的环境。比如,写有目标任务的便利贴。不可控的分心物想好对策。最后准备一个定时器。
事中:如果开始前有抗拒心理,可以和自己商量,缩短专注时间。比如,学习20分钟就休息。做到后再逐步延长专注时间。初期我们需要用事前准备好的定时器设置好正点播报,提醒我们去觉察自己是否走神,如果走神,请把导致走神的分心物记录到备忘录,腾空我们的注意力空间。利用事前准备的提示物,把我们拉回专注的任务中。
专注状态是很耗费能量的,所以我们的注意力空间会越来越小,当我们感觉出现注意力超载——脑子转不动了。可以切换到发散模式进行充电,做一些简单而让人愉悦的事情,比如散步、听音乐、做家务等。充好电后就可以继续了。
事后:完成一项任务,首先,一定要犒劳自己,让身体分泌多巴胺,产生愉悦感。这样有助于我们下一次进入心流状态。其次,可以扩展一下我们的注意力空间。注意力空间越大,我们专注力就越强,完成的任务就可以难一些。我们可以通过冥想和正念来扩展注意力空间。冥想就是用一个很小的任务(比如,呼吸)占据整个注意力空间。据研究。冥想是将走神的破坏作用降到最低、最有效的技术。正念就是专注于觉察当下的感受,每时每刻都在训练你的觉察力。最后,一定要充分休息。比如,睡足八小时。
最后,给同学们推荐一本书,加拿大克里斯·贝利写的《专注力 心流的惊人力量》,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提高了我的效率,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生活的美好。感兴趣的同学考完试可以到图书馆借来看一下。喜欢看电子书的同学也可以通过掌阅精选APP阅读(具体使用流程详见上期:李四的故事:宝藏图书馆)。
索书号:B842.3-98
馆藏地:图书馆204室(社科二阅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