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陕北黄土高原上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在1969年迎来了北京的15名知识青年。其中年龄最小的是不满16岁的习近平。5年后,习近平在梁家河入了党,并被推举为梁家河的支部书记。从此,这个小小的村庄给习近平提供了一个大大的舞台。这个舞台让他充分展现着从父辈那里继承的品格,从书本中汲取的知识和在短短的人生经历中形成的倔强。从这里他开始起步、行走、奔跑,在他的身后经过了一个又一个由小变大的村庄,在每一个立足地都留下了带有他独特性格烙印的足迹。这一串串足印引导着他走向了全中国,并带领着全中国人民在世界舞台上奏响了带有鲜明中华民族特性的宏大史诗。站在世界舞台之上,如果他回顾一下他曾经的足迹,他会看到什么?梁家河,苍茫群山中那个依然小小的村庄。
初到梁家河,像所有十几岁的大男孩一样,习近平也经历过陌生、孤立、彷徨,还有因历史原因在家庭中引起的不安,这种不安恐怕是当下的同龄人很难能够理解的。这个时候,自身的倔强、不服输和父辈的榜样让他从负面情绪中走了出来,并找到了能让自己在这个小乡村中扎下根的方法--团结观。报告文学《梁家河》一书中这样写到“习近平相信,黄土地养育了他的父辈,也一定会以宽大的胸襟接纳他。带着这样的‘团结观’,习近平开始将自己融入群众、融入乡村.......使他逐渐形成了扎根人民、团结群众的观念。‘能团结人’成为他鲜明的领导风格之一”。团结群众,首先要融入群众。梁家河的村民、生活和生产方式对于北京长大的习近平都是陌生的。对人,他一视同仁。“在习近平眼里,没有高高低低,没有看得起谁,看不起谁”;对生活,与乡亲们同甘共苦;对农活,能吃苦耐劳,不挑肥拣瘦。这些优良品质让他很快完成了他的农民实践,深深的融入了梁家河村,融入了当时中国最普遍的农民阶层。担任支部书记后,习近平更是把“团结观”践行到实际工作中去。首先他密切关注群众在生活中的困难,工作从最实际的地方入手。对于畏难和不理解的声音耐心说服,从不同的声音中吸取有益的观点,以实实在在的效果和成绩把梁家河村民紧紧团结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带领群众建沼气、打水坝、修菜园、打甜水井,成立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菜园,并用上级分配给自己的交通工具为村里的磨坊更换钢磨。实实在在的给群众带来了实惠,扎扎实实的把党支部的威信竖立在了群众当中。
2018年初我开始负责图书馆的工会工作,想做很多事,也想把很多事做得更好。看到了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的工作经历,对我很有启发。工会工作就要从职工最关注的、与职工切身利益最密切的地方着手,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在具体工作中,要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不能偏向谁。要多与大家沟通,要多听大家的想法。多让大家了解学校、图书馆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在发展路上我们还会遇到哪些困难。踏踏实实做事,特别是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一点一滴,聚沙成塔,积少成多。如果能在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教学科研、学生的学习中都能有我们的一份力,我们就尽到了责任。图书馆,是我们的工作岗位,也是我们的舞台。只要能全部呈现自己的努力,无论还有多少时间都不要紧。今后我们不会创造多大的辉煌,但我们的工作绝不平凡。